核动力航母俱乐部,听起来够气派吧?放眼全球,也就美国一家能稳稳地把巨无霸核航母玩转得炉火纯青。另一位勉强挤进这个独享圈子的成员,就是法国。可这顶象征大国荣耀的桂冠,戴在法国海军头上,怎么看怎么都有点别扭。
因为它的主角——“夏尔·戴高乐”号,从娘胎里出来就带着一身没法根治的病根。它杵在那里,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例子,告诉你“核动力就代表先进无敌”这种想法,有时候真挺天真。
说到底,“戴高乐”号的所有毛病,都指向了它那颗跳动得不太给力的“心脏”——核反应堆。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,法国人雄心勃勃,想造新一代航母,目标自然瞄准了当时最高大上的核动力。这玩意儿烧钱,那真是个无底洞。很快,预算就像漏了水的桶,捉襟见肘起来。怎么办?法国人动了个脑筋,想走条捷径。
他们决定不为航母专门设计新的核反应堆了,太贵太慢。干脆直接从现成的、给核潜艇用的那套动力系统里“借”两台过来得了。于是,两台本来是装在“凯旋”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里、代号K-15的反应堆,就被生生地移植到了“戴高乐”号的大肚子里。
这K-15反应堆,单台输出功率150兆瓦,两台加起来也就300兆瓦。听着好像还行?但跟别人一比,立马显得寒酸了。
同期美国“尼米兹”级那两台A4W反应堆,总功率轻松达到390兆瓦。再看看美国更新、更厉害的“福特”级,两台A1B堆的总功率更是高达416兆瓦以上。对比之下,“戴高乐”号的动力足足比美国新航母差了近四成,这先天不足的差距,可不是一点半点。
动力就像汽车的马力,马力不够,要么把车做得超级轻巧,要么就别指望跑得快、拉得多。对于“戴高乐”号的设计师来说,选择并不多。想学美国早期核航母“企业”号,多装几个反应堆弥补单台功率不足?那得需要巨大的动力舱,系统复杂得能让人头大,故障率和维护成本更是天文数字。这对于裤腰带都快勒断的法国海军来说,根本就是天方夜谭。
所以,他们只能捏着鼻子选了另一条路:既然发动机不给力,那就干脆把车身狠狠缩小吧。这个“小马拉小车”的思路,直接决定了“戴高乐”号的体型。最终,这艘号称核动力的航母,满载排水量被定格在区区4.2万吨。这是什么概念?差不多是美国主力航母的一半。
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,早在上世纪60年代,法国自己造的常规动力航母“克莱蒙梭”级,排水量都达到了3.2万吨。“戴高乐”号折腾了半天,顶着核动力的光环,结果在体型上几乎没有实现像样的跨越。它不是变大了,而是被有限的动力生生“限制”成了这个尺寸。
体型被迫缩水,看似解决了动力匹配的问题,实则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,一连串的麻烦接踵而至。首当其冲的就是航速。即便船体已经做得这么小了,“戴高乐”号的最高航速依然只能勉强跑到27节,平时海上巡航速度更是在25节上下晃悠。这个速度放在今天,真有点像海上蜗牛。
要知道,美国航母动辄就是30节以上的速度,跑起来风驰电掣。甚至连中国的常规动力航母“山东”舰,在速度上可能都比它要利索些。在瞬息万变的现代海战里,航速慢意味着部署迟缓,跑位受限,这简直是致命的硬伤。一天24小时,“戴高乐”号理论上能跑的距离,比美国“尼米兹”级要少个两三百公里。
更大的问题出在飞行甲板上。船体小了,甲板空间自然就变得异常局促,上面所有的配套设备,都得跟着“削足适履”。最典型的例子,就是舰载机的弹射器。法国人引进了美国“尼米兹”级上那套成熟的蒸汽弹射技术,按说这套系统的标准轨道长度应该在99米左右才能完全发挥效能。
可为了能把这两根长长的弹射轨道硬塞进“戴高乐”号那个短小的船体里,法国工程师们只能咬牙把轨道长度砍掉一大截,缩短到了75米。这凭空消失的24米,是飞行员用再高超的驾驶技术也弥补不了的鸿沟。弹射行程短了,意味着弹射器提供给舰载机的蒸汽压力和加速冲程都不够劲儿,飞机离舰时的速度达不到理想状态。
这直接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:“戴高乐”号上起飞的“阵风M”战斗机,没办法做到满油满弹起飞。这就像给本来该全副武装上战场的士兵,限制了弹药携带量和作战半径。战力,自然大打折扣。
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当法国海军雄心勃勃地从美国采购了几架E-2C“鹰眼”舰载预警机,准备往“戴高乐”号上部署时,又遇到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想找地缝钻进去的尴尬。法国自己没有固定翼舰载预警机的研发能力,外购是唯一出路。谁知道,这E-2C预警机块头大,翼展宽,对起飞速度和滑跑距离的要求,比“阵风M”战斗机还要高得多。
结果发现,原本为了能让“阵风M”勉强起飞而缩短的飞行甲板,对于“鹰眼”来说,还是!太!短!了!面对这艘已经完工下水、金贵的核动力航母,法国人除了挠头,还能怎么办?总不能让买来的预警机搁在岸边当摆设吧。没办法,他们只能硬着头皮,在飞行甲板的最前端,像打补丁一样,又焊接上了一块长达4米的钢板。
这一块突兀的补丁,尴尬地昭示着“戴高乐”号在设计上的仓促、被动和窘迫。这简直是将整个项目的结构性缺陷,直白地焊在了船头,任谁看了都只能苦笑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这一系列以“省钱”为出发点的妥协和将就,到头来并没有真正省下多少钱。整个“戴高乐”号项目前前后后砸进去的钱,加起来高达约26亿美元。听着不少是吧?可同期美国建造的一艘技术成熟、性能强悍的10万吨级“尼米兹”级,比如第6艘“华盛顿”号,造价也才34亿美元左右。
法国人为了节省区区不到十亿美元的差价,不惜卖掉了两艘刚刚完成现代化升级、正值当打之年的“克莱蒙梭”级常规动力航母,结果却换来了一艘处处受限、难以承担高强度作战任务、甚至体型都称不上巨大的“世界第三”核航母。这个“世界第三”,说白了,不过是因为当时只有美法两国拥有核动力航母而已,没什么实质性的荣耀可言。
在“戴高乐”号身上结结实实地吃了一大堆苦头后,法国人终于痛定思痛,决定从头再来。他们启动了新的核动力航母计划(PANG)。这个项目与其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技术飞跃,不如更像是一场对过去错误的全面清算和修正。PANG的每一项核心设计指标,都像是在瞄准“戴高乐”号当年留下的每一个痛点,然后狠狠出击。
首先是体型,这次要一步到位。新航母的满载排水量将直接飙升至8万吨级别,船体长度超过300米,一下就追平了美国“尼米兹”级的水平。终于可以告别因为船体狭小引发的那些鸡飞狗跳的麻烦事了。
其次是动力,这是吸取教训最深的地方。法国人下定决心,要为新航母专门研发全新的K-22型压水堆。这款堆的单台输出功率将高达惊人的220兆瓦,两台加起来总功率将远超“戴高乐”号,甚至比美国最先进的“福特”级航母用的堆还要强劲那么一丢丢。
一颗真正配得上巨舰的澎湃心脏,将彻底甩掉“27节魔咒”,让法国新航母也能轻松跑进30节以上的高速俱乐部。
舰载机方面,除了继续使用升级后的“阵风M”,法国还计划让它搭载未来的下一代战斗机(NGF),预警机也要升级换代成更先进的E-2D型号,争取构建起一套真正完整的舰载航空作战体系,不再像“戴高乐”号那样东拼西凑。
按照目前的规划,这艘承载着法兰西海军复兴雄心的新巨舰,预计将在2038年左右正式服役。从“克莱蒙梭”级的昔日辉煌,到“戴高乐”号的磕磕绊绊,再到PANG计划这场豪赌,法兰西的航母发展之路,简直像一部充满了戏剧性反转的史诗。它讲述的不仅仅是冰冷的钢铁和尖端技术的故事,更是一个国家,在维护自身大国地位的宏大抱负与残酷的现实条件之间,不断拉扯、妥协、犯错,最终又试图自我救赎的漫长求索。
这一回,法国人能如愿以偿,真正造出一艘能与美国航母同台竞技的蓝水利剑吗?未来会给出答案。
盛鹏配资-股票配资怎么赚钱-正规股票配资官网入口-股票配资网站大全是什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